http://a0.vox.com/6a00c11414cf6d5af500f48cffaf400001-500pi
出品日期: 2006
IMDb評分: 7.7
http://www.imdb.com/title/tt0460989/
英文片名: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導  演:肯洛區(Ken Loach)
演  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
                 帕德萊克德蘭尼(Padraic Delaney)
                 尼恩康尼翰(Liam Cunningham)
                  歐拉費茲婕勒(Orla Fitzgerald)

這部愛爾蘭電影是肯洛區2006年的新作,個人覺得肯洛區所要表達出來的那種戰爭的盲目和無情,實在太過震撼人心,毫不保留的寫實暴力,就血淋淋的在螢幕前呈現, 是一部不僅僅在視覺上有著震撼人心的效果,其牽動人心的精彩劇情,也會讓觀眾對戰爭的無情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這部的劇情大綱-----------1920年,遭英國高壓統治的愛爾蘭為了尋求獨立,民間發起了組織敢死游擊隊,來對抗英軍的鎮壓。在強烈愛國心的驅使下,戴米恩放棄了原本前途光明的醫生職業,追隨他的哥哥泰迪加入游擊隊。這對熱血兄弟不顧生命危險,要一同攜手為家園和自由而奮戰。 他們運用了大膽激進的戰略,果然成功迫使英軍簽下了終戰協定。可惜這只是表面的勝利與平靜…,當愛爾蘭獨立成功,北愛爾蘭卻在協議下慘遭犧牲,脫離殖民的夢想竟成一場空。此時,哥哥泰迪成了新政府的統治階層,弟弟戴米恩則決定繼續加入游擊隊奮鬥,並挑戰曾經和他出生入死、並肩作戰的親哥哥…。

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很寫實暴力的呈現愛爾蘭民軍和英國軍隊的仇恨狂殺,之前有看過英雄本色裡面愛爾蘭軍隊對抗英國軍隊的戰爭場面,那些戰士都適用傳統的刀劍,而這部則是用槍, 一開始英軍的燒殺凌虐,實在看了讓人觸目驚心,沒有任何目的,只是為了打壓愛爾蘭人,只是因為英軍和愛爾蘭軍隊是敵對,所有的民眾就要被那些仇恨拖下水,所有的求情和控訴英軍都無動於衷,所有應該要有的人性,在這場戰役中,都煙消雲散,彷彿已經變成動物的獵殺本性了,實在很真實的呈現戰爭使得人們對人類的友善和慈愛,已經不再存於人心,所剩下的祇有仇恨和對立。

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或許那種強烈的愛國意識,會讓他們能在未來過更好的日子,可是在當下, 這種以仇恨回報仇恨的惡劣循環,已經使得互相對立的愛爾蘭軍和英軍失去原有的理智,心中存有的祇有仇恨,英軍不斷拿愛爾蘭民兵開刀,不 斷凌虐愛爾蘭人民,這種強烈的報仇意識,便逐漸在愛爾蘭人民的心中滋長,等到愛爾蘭已經被愛爾蘭民兵所掌控的時候,沒想到所服從的還是英國的國王,那種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情懷,彷彿被澆了一大桶冷水,努力了一大段,最後的結果還是無法獨立,也難怪那些原本的愛爾蘭民兵會起而反抗現有的自由邦軍隊。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或許要愛爾蘭獨立的確需要一段時間,然而那些愛爾蘭民兵卻只求立即的脫離英國的控制,經過了英軍的鎮壓,接下來居然還要承受自由邦軍隊的殘酷無情的鎮壓,跟英軍的模式完全一樣,一樣的冷血無情,原本的受害者,現在卻只抱著我也要這樣欺負人的心情,來對待之前的愛爾蘭同胞。

我很同意片中戴米恩說的一句話:"鬥爭一直都存在著, 我們比較容易知道要反抗誰,卻不知道為何而戰",那種為反抗而反抗的心理,在愛爾蘭軍隊中展露無遺,讓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原本看著英軍殘暴的殺害愛爾蘭人民,現在由愛爾蘭人組成的自由邦軍隊,居然也是同個模子造出來的,用同樣的殘暴方式殺害自己的同胞。

導演所要控訴的,就是因為參與戰爭而失去原有人性,戰爭所要追求的自由和平,在仇恨和對立的充斥下,已經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無情的殺戮,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戴米恩為了懲罰內奸,而不惜槍殺自己的童年好友,可見得那種為了國家理念而激發出的愛國情操,的確影響很深,很諷刺的是,原本殺人的人,都反成被殺害的手中囚,兩邊的心情轉換,十分發人深省,真的是一部既寫實又對人性有深刻描述的好片,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事蹟: 
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
愛爾蘭電影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最佳影片, 最佳男配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