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日期: 2002
iMDb評分:6.4
http://www.imdb.com/title/tt0281924/
英文片名:I Am Dina

導演:Ole Bornedal
演員:Maria Bonnevie
            Gérard Depardieu
            Christopher Eccleston

這部瑞典電影是多國出資拍攝的電影,雖然是瑞典片,可是整部片都是以英語發音,也透露出導演想要讓這部片讓更多人知道的意圖,本片描述一位承受童年創傷無法平復所造成的性格偏差,對生和死的描述極為細膩深刻,深具涵義的對白更顯現出這部編導Ole Bornedal的巧思,畫面設計精準以及富有深意的剪輯創造出令人震懾的戲劇張力,算是描述心靈傷痛蠻深刻的ㄧ部。

這部的劇情大綱--------1860年代, 一位小女孩名為迪娜意外造成母親死亡, 父親傷痛欲絕, 不願意撫養她, 留給僕人來撫養, 家庭教師是她的啟蒙, 僕人是他生命的點綴, 直到有一天, 她嫁給了雅各, 她的人生即將面臨驚濤駭浪的轉捩點, 面臨她難以抗拒的沉重傷痛........

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編導Ole Bornedal相當細膩深刻的描述一位童年時期遭受意外喪母之痛的女孩所必須承受的心靈創傷,因為迪娜的不小心而造成母親的死亡,心中對於死亡的全然未知造成她對母親死亡的迷惘和自責,家庭教師洛區給予她對母親死亡的ㄧ種解釋-------她因為死亡得以擺脫塵世的ㄧ切痛苦, 因而被釋放到天堂,因為童年時期洛區給予的啟示,原本只是為了讓迪娜能夠走出喪母內疚的陰影,不料卻造成她對死亡的迷戀和變相的祝福,死亡對他來說,是種脫離痛苦的解脫,是種靈魂被釋放的愉悅,而成全死亡的行為,更被她視為一種神聖的祝福,就是因為這種信念上的偏差,造成她往後的人生中佈滿死亡腳步的陰影。

從她在母親死後,ㄧ直都可以看到母親還在身邊的情景,便可以得知她心中對於母親的強烈思念,甚至可以解釋為迪娜對母親無法上天堂,而變成遊魂所引發的內疚感,從小就是迷戀在死去母親靈魂的陰影下,能夠和她互通聲息的,只有冷冰冰的死亡,身邊的活人都對她視若無睹,充滿著虛假的關愛,她所在乎的就是陪伴在她身邊母親的靈魂,永遠在一旁陪伴著她,卻也讓她離活人的生氣越來越遠,終致造成毀滅性的結果。

本片相當有意思的地方是,編劇將ㄧ開始洛區所給予迪娜對於死亡的解釋,到後半部用ㄧ封信讓迪娜結束對於死亡變調的迷戀,因為ㄧ句話讓迪娜始終相信自己是釋放母親痛苦的靈魂,而不是誤殺母親,然而長大之後隱藏在心中的內疚感卻無時無刻跟著她,能夠看到母親的靈魂,表面看來是迪娜對於母親的思念,從潛意識的層面看來,卻是她內心深處無法擺脫的內疚感,後半部洛區信中一句:我希望妳擁抱生命,不要擁抱死亡」更點醒了她對於死亡錯誤的信念和迷戀,關鍵點在於當她的情人李奧快要面臨死亡的同時,她才深深感受到對所愛的人即將死亡的恐懼和悲傷,而就是這種即時的頓悟,才能讓她從喪母內疚感的陰影走出來。 

這部片對於生命和死亡對人的影響描述相當細膩深刻,死亡對身邊重要的人來說,可以是一種死者脫離痛苦的解脫,可以是一種對死者說再見的方式,當生命當下無法讓所愛的人陪在身邊,死後的靈魂能夠永遠陪在身邊,也是一種代表思念情感的慰藉,只是當這種暫時的慰藉變成了瘋狂的迷戀,整個情況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本片精彩的剪輯讓本片相當精準的抓住迪娜過去傷痛對他產生的影響,透過回憶片段的剪接,讓過去傷痛和現在的狀態做連結,剪接的相當有技巧,片頭一開始顯示片名的方式,也是極富巧思,隨著閃電的閃光,來讓片名I Am Dina閃出來,更隱隱約約透露出迪娜對於身邊人們都充滿著強大的毀滅性,更象徵著她稍縱即逝的生命光輝,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事蹟:
挪威雅曼達獎最佳女主角
萊可仕歐洲影展費比西獎
蒙特婁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丹麥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音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