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日期:2008
IMDb評分:6.7
http://www.imdb.com/title/tt1031237/
英文片名:Dancers
原文片名:Dansen

導演: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
演員:Anders W. Berthelsen
        Trine Dyrholm

這部丹麥電影是《肥皂》(En soap, 2006) 丹麥新銳女導演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 2008年的最新作品,編導以跳舞的男女的舞步搭配,以及男生引領女生來踏出舞步的形式規律,來表現出人與人之間在關係維持之下所必須做出的抉擇,整部片是以女主角的主觀視點來描述,鏡頭的轉換都表現出她的情緒起伏,跟拍的鏡頭更表現出女主角內心的情緒反應,雙人舞和女主角的生活相對應,成為彼此關照的焦點。
 
這部片的劇情大綱------一個舞蹈教師安妮卡愛上了一個有犯罪前科的電工拉賽,還是強姦罪,雖然他一直在騙她,可她依然愛上了他,女孩的母親嚴厲反對女兒同這個人交往,世俗在警告她,指責她,她因此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可以肯定的是她愛上了那個有著黑暗過去的男人,但是她不知道能不能愛他,也不知道如何去愛... 人是不是真的只有一種模式化的生活規則,人究竟有沒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部片以舞蹈為中心,來描述著女主角安妮卡在面對表面安逸和諧生活底下的驚濤駭浪,家庭傳統對她所造成的束縛。從管理舞蹈教室開始,處處都是依照家族傳統而延續下去,這樣的習慣也繼續維持下去,然而當安妮卡從外人的啟發之中,看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而這個渴望卻被家人反對,她所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崩解的家庭關係。
 
在教導學生跳舞的時候,她耐心的教導學生如何透過情感的表達來呈現出自然互動的舞步,然而在感情生活中,卻在世俗的道德標準之中,痛苦掙扎著自己已經慌亂的人生舞步,她對學生的教學態度,對應著他家人對她感情生活的態度,從相信和支持的態度出發,對方就能安心搭配彼此的教學互動;相反的,如果一方以自己內心的情緒失控來引發另一方的情感受挫,不僅會造成對方內心受傷害,也同樣對當事人本身有著情緒失控後果的內疚感。
 
編導以雙人舞相互配合的特性,從多種關係的維持來呈現出來,主要還是把重心放在安妮卡和母親的互動。以及安妮卡和拉賽的互動,當一方願意伸出手來帶領對方走向不同方向的路途,願意配合的另一方必須發自感情出於自願來配合對方的舞步,就如同拉賽在片中帶領安妮卡從跳華爾滋,到熱情奔放的流行舞蹈,同時也把她將傳統觀念束縛中跳脫出來,她所看到的是全然不同的新奇世界,不過卻在拉賽過去揭露之後,回到現實面的兩人,卻必須調整著自己的心態腳步,來面對難以承受的傷痛。
 
導演在片中用大量的背後跟拍鏡頭拍著安妮卡,表現出安妮卡所處的狀態表面是樂觀安逸的生活,卻從未真正面對自己內心中真正的渴望,情緒抒發被習慣所主導的互動所箝制,拉賽所擁有的不堪過去,彷彿像根針一般深深刺進她安逸已久的心靈深處,雖然痛苦,卻仍然帶著愛情的甜蜜去體會這個痛楚。拉賽內心對於不堪過去的難堪和憤恨,和安妮卡從安詳生活偏離的情緒失控,有著相同的規律,這邊也呼應著雙人舞在男方帶領女方踏出第一步的同時,也就代表著女方願意配合男方的腳步,去跳著屬於雙方的曼妙舞步, 安妮卡所做出的決定,也就代表著他願不願意繼續跳著他們兩人的愛情之舞。
 
導演用女主角的主觀鏡頭來描述著這個故事,所營造出來的懸疑氛圍,和觀者所具有的角色猜疑相互一致。整部片沒有很明顯的劇情起伏,卻透過角色互動的微妙轉變,和雙人舞兩人撘配舞步的特性做呼應,的確做了相當細膩的角色描述,這部片以舞蹈教學為主題,讓筆者想到同樣以舞蹈影射人生的日本電影《我們來跳舞》(Shall we dansu?, 1996),同樣都是以人際關係的彼此信任為主題,來詮釋舞步相互搭配的情感交流,不過《我們來跳舞》卻以豐富的角色描述來點綴主角內心世界的描述,細膩度和深刻度都超越《舞者》,不過《舞者》則以鏡頭的轉換和畫面構圖,來呈現出人際互動的情感信任,兩部用不同風格拍出的人際關係的信任,各有特色,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事蹟:
開羅國際影展最佳導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