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日期: 1979年
IMDb評分: 7.6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8875/
英文片名: The Tin Drum
原文片名: Blechtrommel, Die

導演:
Volker Schlöndorff
演員: Angela Winkler
          Mario Adorf
          David Bennent
    這部德國電影是德國電影大師 Volker Schlöndorff 施隆多夫後期的奧斯卡得獎作,魔幻式的敘事風格相當有意思的將一個在二次大戰時不願長大的小孩的純真心靈和驚險顛沛的經歷,描述的相當具有吸引力,有點像是阿甘正傳風格的侏儒版。
 
    貼一下這片的劇情大綱------- 《鐵皮鼓》是倫勃朗式的田野風景、以及典型的德國街道、人員吵鬧的家庭背景下構建的個人反抗史。小奧斯卡三歲時目睹成年人世界的醜惡,決心拒絕長大,他反抗他的父母、納粹、舅舅、情人等等。他的反抗是內心式的,於是在他那侏儒的身材上扛著一架鐵皮鼓,整日梆梆的敲著。他不僅具有可以左右自己成長的能力,還可以用他的叫聲擊碎玻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要取下他的鐵皮鼓,他尖叫著,家中的鐘錶破碎了。這種能力開始成為他自我保護的方法,後來還用叫聲在玻璃杯上刻了個心形,送給他的情人。 當然他還和他的同伴們組建一個侏儒表演隊,四處為軍隊慰問演出,直到二戰結束。這時,他的這種能力成為他工作生活的手段。正是這種能力能夠讓他的反抗變為完全內心自省式的,讓他成為一個拒絕進入那個罪惡的年代的目擊者,一個可以逃避歷史責任和危險的孤兒,一個拒絕和成年人遊戲的局外人。
 
 
    這部電影最特別的地方當然就是主角奧斯卡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以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來讓自己停止長大,我就不透露他是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停止長大的,覺得相當震撼且意外的轉折,奧斯卡原本因為想要逃離成人世界的遊戲和墮落而選擇讓自己不再長大,在3歲時看到母親游走在男人之間玩著愛情遊戲的時候,當下就覺得厭惡,因而選擇讓自己成為永遠的3歲小孩,然而一些意外的巧合,使得他身邊的親友都一一因為他而死去。
 
    導演把奧斯卡的心聲用自白的方式緩緩的說了出來,在一開始奧斯卡在說自己家庭的故事時,就已經埋下了一個伏筆,那時我還在想,明明已經成年的年紀,為何是個小孩的聲音,而演到前半段的時候,那種恍然大悟的領悟真的衝擊了我的心靈,也吸引我繼續看下去,一個三歲時拿到的鐵皮鼓,貫穿了二次大戰波蘭人對抗納粹的歷史,也貫穿了主角奧斯卡相當曲折離奇的經歷,
 
    裡面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他出生的那一幕,導演從子宮裡面拍著小奧斯卡在裡面蠕動,用奧斯卡的視點來拍著他出生的那一幕,第一眼就是看到150瓦的電燈泡的燈光,接下來就看見躺在床上的母親,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攝影手法!
 
    當一位已經16歲的男孩子,正值青春期,開始對女生有興趣的時候,奧斯卡的身體卻還維持著3歲小孩,身邊有這同年紀卻已經長的亭亭玉立的女孩,喜歡她卻只能偷偷的暗戀,那種想戀愛的心情,受著自己身體的限制而作罷,不過不放棄的奧斯卡還是努力的討她歡心,最後的結果真的讓人不勝唏噓。
 
    當所有人都在為著反抗納粹軍而作戰的同時,奧斯卡的3歲年紀,使得他逃過了納粹的追捕,也逃過了歷史的責任重擔,不過卻錯過了成長所應接受的磨練和成長本身的喜悅,記得筆者小時候也有想過要永遠當個小孩子,逃離所有長大以後要承擔的責任,不過這部片最後那種明明是大人的年紀,卻被人當小孩看的那種悲哀,令人感嘆不已!
 
    裡面那位馬戲團的侏儒團長個人覺得也相當有趣,從認識奧斯卡開始,他就以他自己的生存之道來活在世上,不願被人看不起的那種骨氣,讓我非常感動,覺得被放在其他地方就會被人瞧不起,馬戲團就是他的強項,也是他賴以生存的工作,相當巧的是,在其他人都在躲避納粹攻擊的時候,那些侏儒們很順利的逃過追捕,不過奧斯卡不願長大的那種信念,也因為一連串顛沛流離的悲苦經歷,開始有所動搖,長大對他來說的意義也慢慢開始有所影響了,最後那場把他常把玩的鐵皮鼓丟掉,就是象徵他脫離3歲小孩的決心,到底不用長大是個天賜的祝福,還是一種懲罰,這部片提供了一個相當值得深思的答案,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事蹟: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日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藍緞帶獎最佳外語片
丹麥影評人獎最佳歐洲電影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
坎薩斯成影評協會最佳外語片
洛杉磯影評協會最佳外語片
美國國家影評協會最佳外語片





奧斯卡(中) 和侏儒馬戲團長的特殊情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