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日期:2007
IMDb評分: 7
http://www.imdb.com/title/tt1094275/
英文片名:Under the Bombs
原文片名:Sous les bombes

導演:Philippe Aractingi
演員:Georges Khabbaz
         Nada Abou Farhat

這部法國電影是黎巴嫩籍的法國導演投入黎巴嫩和以色列戰爭中的拍攝作品,本片不完全是虛構的電影,也不完全是紀錄片,而是將兩者所擁有的特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整部片只有10天的前置作業,其他全部都是導演進入戰爭真實的狀況所捕捉到的畫面,這部片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部拍攝黎巴嫩當地居民對於戰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的電影。導演以演員真情流露的演技和當地的居民作心靈的交流,用演員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去引發當地黎巴嫩居民對於自我傷痛的宣洩,看了著實為身在黎巴嫩的居民所面對的無情戰火感到悲痛不已!!!! 

這部片的劇情大綱---------來自黎巴嫩南部的澤爾娜與杜拜商人結婚後定居杜拜,生了一個兒子。由於丈夫在香港有外遇,夫妻之間爭吵不斷,兩人決定離婚。澤爾娜把兒子卡裏姆送回黎巴嫩南部她的家鄉,交給她的妹妹照顧。不料幾天之後,在黎巴嫩南部爆發戰爭,澤爾娜非常擔憂,她立刻經由土耳其進入黎巴嫩。但由於各地封鎖,她在停火當天才抵達貝魯特港。滿面愁容的澤爾娜在那裏遇見計程車司機托尼,只有他願意把她載送到非常危險的黎巴嫩南部。

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是,導演Philippe Aractingi2006年6月的時候,當時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停戰之時,他毅然決然進入黎巴嫩拍攝以戰爭實景為主題的劇情片,只有10天的前置作業,其他全部都是在黎巴嫩真實拍攝到的畫面,不管是黎巴嫩南部道路坑坑疤疤,一片狼籍的殘破景象,還是當地難民面對眼前所承受的苦難,所發出的一絲絲憤恨又無助的哀號和情感麻木,都真實的讓人怵目驚心。

片中只有男女主角是演員,其他全都是黎巴嫩當地的居民,因為所拍攝的時間地點正好是在黎巴嫩和以色列戰爭之中,導演所要表現的是,黎巴嫩的居民因為戰爭所要承受的巨大傷痛,本片不是著眼在以色列和黎巴嫩戰爭的慘烈或是政治和宗教的衝突,而是著眼於受害者所承受的苦難,以及他們面對苦難時的態度和情緒反應,戰爭對於黎巴嫩居民來說,真的已經是家常便飯,片中一名小孩述說著他所目擊到的戰爭場面,以及他和他朋友所經歷的砲彈襲擊,讓人聽了真的對當地情勢極為不穩定的情勢感到十分憂心,而那位小孩述說他們的經歷時,卻是如此的從容,如此的理所當然,可見得他已經習慣戰火的摧殘。

這部片的架構是以一位母親要到黎巴嫩去尋找他的姐姐和兒子,然而原本是以一個外人的角度來進入這個情勢不穩定的國家,不過導演卻相當巧妙的安排著那位角色在尋找兒子而到處走訪黎巴嫩的災區所遇到的難民時,她也同時深刻體會到黎巴嫩居民面對眼前戰亂奪去他們家人生命的悲痛,觀眾真的可以從真實黎巴嫩居民所面臨失去親人的情緒煎熬,感受到那些難民面對戰爭突如其來奪走了他們親人生命的那種錯愕和劇烈悲痛,導演所欲呈現出來的並不只是黎巴嫩和以色列因為種族和宗教引起的戰爭,更想要觸及到全世界的戰爭受害者的心靈創傷。

本片用杜撰的主要情節巧妙的串起了從黎巴嫩實地拍攝的人事物,來呈現出黎巴嫩戰爭中難民的真實經歷,而且導演利用演員所表現出來那種失去兒子的悲痛,進而引發當地難民抒發失去親人的悲痛,所表現出來的悲痛情緒是多麼的真實自然,而演員所表現出來的悲痛更是讓我落淚,其實兩者所表現出來的悲痛情緒都是真情流露,經由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進而將悲痛情緒逐漸擴散到彼此的內心,發自內心的悲痛,實在真實的讓人難以言喻。

導演以自己經歷過的戰亂和苦難經歷,透過充滿人道主義的角度來拍攝黎巴嫩當地真實的戰爭情況,真的蠻佩服導演力求真實自然的拍攝原則,從杜撰的主線之中(其實也是導演透過訪談而撰寫的 ),導演透過在黎巴嫩的真實拍攝畫面,來慢慢構築出整部片的細節和情節大綱,並利用這些真實拍攝的畫面,充分呈現出真實戰爭的殘酷無情以及受害者的無助,充滿寫實力道的一部電影!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事蹟:
威尼斯影展歐洲人權電影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