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日期: 2005
IMDb評分: 7.8
http://www.imdb.com/title/tt0343221/
英文片名: Mother of Mine
原文片名: Äideistä parhain

導演: Klaus Härö
演員: Topi Majaniemi
         Marjaana Maijala
         Maria Lundqvist

  這部瑞典電影相當深刻的描述身處在二次大戰戰場上被親情瓜分的孩子, 一種身處亂世的無奈悲悽,實在讓人心痛!!! 這部片以多面向的方式敘述那位悲慘小孩的境遇,不過裡面的寄養家庭的母親心中對孩子的深深思念,也詮釋的相當有說服力,整個劇情的架構十分感人。

這部的劇情大綱--------1940年二次大戰期間,一位九歲的芬蘭孩童伊諾(Eero),在父親於戰場上喪生後,被無助的母親送至鄰國瑞典去避難,雖然在寄養家庭的照顧下,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依諾心深處一直想要回到芬蘭的家裡,重投母親的懷抱。 寄養家庭的母親過濾了媽媽捎來的信,直到有天母親寫道要與新歡搬到德國居住,希望伊諾留在瑞典……戰爭結束之後,伊諾又必須離開逐漸熟悉的新家,回到芬蘭與母親重逢,但他內心的不諒解一直存在著,持續了六十年之後,終於在瑞典寄養母親的葬禮上,伊諾發現從未知曉的事實……。

  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導演雖然把故事的主線放在伊諾身上,卻也在寄養家庭的母親安娜灌注了不少相當有血肉的深刻描述, 其實整部片我覺得最感人的部份其實是在安娜的表現,這是我超乎預期的意外, 固然小孩伊諾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不過卻沒有十分深刻的情感描述,反而在裡面的女主角安娜多層次的情感詮釋掌握了觀眾的心,飾演安娜的演員Maria Lundqvist把她角色所承受的心靈創傷和面對失去孩子的掙扎,詮釋的絲絲入扣,幾乎完全牽動觀眾的情緒,實在演的很棒!! 

  這部片的劇情架構是用著現在和回憶過去來交叉敘述,一開始從老年的伊諾和生母克斯蒂的對話展開故事的開端,兩人心中的疏離感引起了觀眾對於他們過去的好奇心,到底那個小孩經歷了什麼樣的痛苦,這種回憶過去的拍攝手法,在手札情緣也出現過,不過本片將這個要素處理的很出色,最後激起的感動,的確很有力道,就跟手札情緣的強烈力道一樣。

  另外本片是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不過也算是很真實的敘述出身在戰場上無依無靠小孩的悲慘情境,在一開始面對已經精神崩潰的生母克斯蒂,自己已經無法感受到真正的母愛,反而是自己在照顧生母,而當母親將伊諾送到瑞典寄養家庭的時候,母親對他說: "等戰爭結束之後, 我們還可以像從前一樣在一起", 伊諾說了一句相當沉重的話:"爸爸也是這樣說", 當自己的父親已經死亡的時候,這種無法保證的約定變成了伊諾心中最沉痛的無奈和悲傷,也在他的心中牽起了對大環境的控訴。

  接下來導演就將整片的重心轉到了寄養家庭的母親安娜,因為已經承受過失去小孩的傷痛的她,一開始無法接受外來小孩的固執和堅持,那種沒有人可以取代自己死去的孩子的心,在安娜的心中無法釋懷,雖然伊諾很有禮貌,卻還是無法喚起安娜對孩子的關愛, 從一開始安娜不讓伊諾睡自己小孩的房間,就可以得知安娜小孩的地位對她來說是無法取代的。
  
    而這部片相當獨特的地方是,導演將重心放在安娜克服自己死去小孩的傷痛,那種對過去傷痛釋懷的心理,開啟了安娜對伊諾的關愛和疼惜, Maria Lundqvist把安娜這個特殊的角色,詮釋成感情豐富的母親,從一開始無法接受伊諾到後來伊諾取代自己死去孩子的位置, 從怨恨厭惡到視如己出的濃烈情感,處處都牽動著觀眾的情緒,很有感染力的表現!!! 

  而這部片另外一個主題就是伊諾對於自己母親的情感轉折,當自己的生母不再對自己表達關愛的時候, 寄養家庭的安娜給予伊諾所需要的關愛,那種必須拋棄自己生母的情感記憶的無奈,在伊諾的呆滯表情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過溫暖的母愛很快就讓伊諾忘記了失去生母的傷痛,不過再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投入安娜的時候,生母無情的帶走伊洛,也讓伊諾又失去了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母親,連續失去兩個母親的悲哀,實在是對戰爭所帶來了影響作出無情的控訴,最後回到生母身邊的時候,心中只帶著遺憾,臉上毫無表情的無奈,不過最後的結局不但帶出了生母和寄養母親雙重的思念和關愛,也讓伊諾回到了生命最初的感動,在這邊就不透漏了,推薦給喜歡感人片的朋友囉。

得獎事蹟:
開羅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瑞典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芬蘭胡西獎最佳女主角, 最佳攝影, 最佳場景設計
呂北克北歐影展最佳影片,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棕櫚泉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衛星獎最佳外語片
維亞雷嬌歐洲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