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年份:2009
IMDb評分:7.3
https://www.imdb.com/title/tt1415290/?ref_=nv_sr_1
英文片名:Son of Babylon
原文片名:Syn Babilonu
 
導演:Mohamed Al Daradji
編劇:Mohamed Al Daradji
      Mithal Ghazi
演員:Shazada Hussein
      Yasser Talib
      Bashir Al Majid
 
劇情大綱:
故事開始於2003年,當時波斯灣戰爭甫結束,就在伊拉克南方,被媒體發掘還有少數存活的戰俘。 
 
遠在另一端,在收音機前的有位庫德族老婦人,聽到新聞後,心感到一陣悸動。因為她參戰的兒子,到現在還沒有回來。因此,老婦人憑著一股堅持的信念,她毅然帶著年幼孫子,啟程出發找尋失聯已久的兒子。 
 
她對於年幼的孫子,逼不得已存活在窮苦的環境,感到心疼。但只要能找到父親,一家人還是可以團圓。老婦人仍堅信兒子還好好存活於世界上某個地方。 
 
旅途中,他們看到亂世中形形色色的人們,穿梭了各種形貌的悲苦、困頓。當然,亦不乏朝聖者臉容滿溢希望光輝的正面激勵。因此,心境再怎麼百轉千迴,她都不願放棄尋親的希望,哪怕只是一絲絲的可能性,都包藏無窮的契機。
 
電影評論:
這部伊拉克電影以波灣戰爭為故事主軸,從伊拉克庫德族平民對內戰和波灣戰爭的觀感,呈現出戰爭對於當地人民的重大創傷。編導不渲染戰爭的恐怖血腥面,反而透過戰爭後滿目瘡痍的街景,及大量骨骸的殘破景象,間接呈現出戰爭的恐怖面,公路美景搭配悲傷的心靈主題,揉合成對戰爭加害者和被害者之間良善心態的相互救贖。
 
伊拉克在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對科威特的侵略戰爭,及對伊拉克庫德族人「阿拉伯化」的血腥清洗行動,造成伊拉克庫德族人大量傷亡,波灣戰爭時,更有庫德族人被強迫加入戰爭的行列,而不幸罹難。本片以戰後的情況為背景,從庫德族老婦人和孫子尋找孫子的父親的過程,感受到戰爭對人性摧殘和被迫殺人的心靈殘酷面。
 
庫德族孫子阿姆天真無邪且未被戰爭亂世所玷污的純真特質,只見到軍人雄壯威武的一面,卻未去探究軍隊執行任務時殘暴的另一面,編導便是運用阿姆的尋親之旅,讓觀者從對伊拉克局勢不甚了解的白紙,一層一層慢慢揭開海珊總統任內所進行的屠殺和戰爭恐怖真相,從經歷海珊復興黨黨羽在街上不斷開槍的恐懼,及亂葬崗滿布無名屍骨的恐怖景象,讓他知道軍人的職業背後所背負的殘酷使命。
 
庫德族老婦人緊緊抓住孩子可能生還的希望,詢問監獄的生還者名單後,雖然沒有在名單內,卻依然大聲喊叫兒子的名字,希望有奇蹟出現,呈現出戰爭開始時兒子被強行加入軍隊加入戰爭的悲痛和無奈。戰後的和平,所帶來的卻是瀰漫死亡的恐怖煉獄,讓觀者得以體會戰爭中親人被強行帶走的殘酷無情和悲痛情緒。
 
本片另一個主題是救贖。片中飾演協助庫德族老婦人尋找兒子的阿拉伯人穆沙,謙遜有禮的態度加上熱心助人的良善心地,難以想像在屠殺庫德族人內戰中,他被迫接下屠殺庫德族人民的殘暴使命,極權政府的迫害下所進行的屠殺行動,不僅造成被屠殺的庫德族人大量傷亡,更造成被強迫執行屠殺者不可磨滅的心靈傷痛。
 
庫德族老婦人原本對穆沙屠殺者的過去反感,到後來真心協助老婦人尋親的積極行動,讓庫德族老婦人從戰爭仇恨的煽動氛圍中,重新找回對人性良善面的感觸。編導以加害者和受害者相互撫慰的救贖過程,呈現出對戰爭必要性的質疑態度,只有得以放下急迫情勢所造成的屠殺仇恨的心靈包袱,才能讓悲傷仇恨的不安心靈得以平息。
 
編導不運用槍林彈雨的戰爭場面及大量血腥暴力的畫面,來呈現戰爭的殘酷,反而運用伊拉克人民的悲傷情感及戰後的恐懼氛圍,讓觀者充分感受到在戰爭當下被害者和加害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從滿布屍骨的亂葬崗呈現出戰爭的可怕,及罹難者家屬的劇烈悲傷情感,並透過庫德族孫子阿姆的心靈轉變,帶出戰爭時到戰後人民的心靈轉變,成為相當精準的年代投射。
 
片中飾演庫德族老婦人的Shazada Hussein和飾演阿姆的Yasser Talib,其充滿情感默契的自然演技,引領觀者進入伊拉克戰爭局勢的恐怖場面,多層次的情感演技都相當出色,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紀錄:
柏林影展大赦國際電影獎、和平電影獎
英國獨立電影獎Raindance Award
開羅國際影展最佳劇本
Karlovy Vary國際影展Netpac Award
Nuremberg國際人權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Raindance影展評審團獎
Rotterdam國際影展Rotterdam Award
西雅圖國際影展Emerging Masters Showcase Award
Seville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Tallinn Black Nights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arrow
arrow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