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日期:2005
IMDb評分:6.9
http://www.imdb.com/title/tt0346457/
英文片名:The Rising: Ballad of Mangal Pandey
原文片名:Mangal Pandey
導演:Ketan Mehta
演員:Aamir Khan
Rani Mukherjee
Toby Stephens
這部印度電影描述印度歷史上第一次革命起義的故事,本片以1857年印度起義的英雄猛卡班迪的故事為主線,來帶出整個革命的始末,導演以近乎好萊塢的龐大製作規模,來敘述著個印度史上相當具有代表性的革命起義,編導更相當人性化的敘述當時英國人和印度人各自所面臨的窘境和被迫做出的決定,從一些小細節著手來堆積著英國人和印度人因為觀念差異而引發的衝突點,因此整體衝突的始末敘述的相當合理。
這部的劇情大綱------- 1857年,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轄殖民時代的印度,一個印度兵團的小隊長-猛卡班狄因不滿東印度公司對印度人民的迫害及對當地宗教信仰的不尊重,憤而已領一連印度兵起義抗暴。人單力薄的革命終歸失敗,猛卡班狄也被判處極刑,但從此掀起印度人爭取獨立的決心。在經過90年的動亂後,東印度公司終於退出印度這塊土地,印度獨立了
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雖然這部片是印度自己國家製作的革命起義的歷史電影,不過卻沒有將整部片的觀點傾向榮耀印度而貶低英國,反而採用略微客觀的角度將雙方所擁有的弊病和盲點敘述出來,筆者認為這一點導演就有想要用史實的觀點來敘述這個歷史故事,故事固然是以反抗英軍為主線,卻不避諱的將印度傳統的陋習揭露在觀眾面前,充分展現出導演歷史宏觀的氣度。
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雖然這部片是印度自己國家製作的革命起義的歷史電影,不過卻沒有將整部片的觀點傾向榮耀印度而貶低英國,反而採用略微客觀的角度將雙方所擁有的弊病和盲點敘述出來,筆者認為這一點導演就有想要用史實的觀點來敘述這個歷史故事,故事固然是以反抗英軍為主線,卻不避諱的將印度傳統的陋習揭露在觀眾面前,充分展現出導演歷史宏觀的氣度。
這部片將當時東印度公司裡面的英國官員嘴裡說一套,做又是另一套的矛盾態度,呈現的相當令人厭惡,當時的印度人因為懼怕英國軍隊的強大勢力而屈就於英軍,而加入英軍行列的印度人也佔了當時東印度公司軍隊的絕大多數,不過由印度人所組成的軍隊來鎮壓並管理印度人民,在這邊就顯示出印度人自身民族定位的矛盾,究竟要屈服於自身對於生命的價值?還是對自身的民族身分表示忠誠?而英軍因為想要剝削印度人民而強迫他們加入英軍,其實也就代表著英軍泯滅人類最重要的自我定位和價值。
記得之前筆者有看了一部加拿大電影《1839年2月15日》(並無發在網誌上),是敘述加拿大定居的法國人對於英國軍隊的反抗,同樣也是面對自我定位和愛國情操的衝突和掙扎,當被奴隸的印度人習慣於身為奴隸的身分,就會慢慢淡忘掉反抗強加在身上違反人權的措施和作為,自由是他們心中所希冀的最高理想,不過長期以奴隸的身份自居,當習慣奴隸的身分之後,渴望自由的意念卻會逐漸被舊有的習慣所嚙食,這就是當時印度所面臨的窘境。
片中以一位印度革命起義的英雄起義始末為著眼點,來側觀整個印度反抗的過程。從表面看來,導演似乎想要藉由猛卡班狄英雄式的犧牲來加深觀眾對於他赴湯蹈火的勇氣,不過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他也是挑起英軍和印度人之間毫無理性激烈衝突的導火線,不過筆者覺得相當弔詭的地方是,他們所要反抗的不合理強權鎮壓,在猛卡班狄所進行的強硬反抗,似乎也是英軍非理性攻擊的一種反照,這邊就是導演所賦予英雄式人物的兩面評價。
筆者認為這部片的編劇把和猛卡班狄十分親近的英軍軍官威廉高登和猛卡班狄的關係,作為本片主線相當重要的牽動因子,真的把整部片對於自我定位、國家定位和良心譴責的議題混合的相當有戲劇張力,高登是整部片唯一具有人道主義的英國軍官,不過卻被困在整個英國權威體系之下無法動彈,空有人道主義的人性自覺,卻無法擺脫英國強大勢力的壓迫,人性的自覺就是被這種長時間的強大勢力壓迫之下慢慢褪去,筆者認為導演對於高登心理層面的敘述相當細膩深刻,拍出他對朋友交情的重視,他對英國軍隊泯滅人權的反感,拍出他超越種族的人道精神和被迫屈服的無奈,飾演高登的Toby Stephens將這個角色詮釋的相當有說服力。
編導將整部片的重心放在高登面臨國家定位和人道主義的掙扎面,不過整體的主線還是放在猛卡班狄這個角色身上,看似導演要敘述的是這位挑起印度人民反抗的英雄,不過深入其中去看,觀眾所看到的是英國軍官高登拋棄自身國家定位,去追求人道主義理想的勇氣和決心,就印度人來說,或許他們會覺得猛卡班狄才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不過筆者覺得導演相當出色的地方是,他所呈現出來的是仇恨定位標籤中的人道反思,觀眾如果細細去體會高登所面臨的掙扎和人道主義的堅持,便可發現他其實才是導演真正所要表達的人道精神。
印度人看到英國軍隊的刻版印象已經被植入太深了,因而沉重的國家標籤泯滅了人性最初的良善面,就像英國長久一來視印度人為草芥,而忽視他們生存的平等權一樣,當一位印度女性習慣性的想要幫高登服侍, 筆者對這段對話印象極為深刻,高登說:「你不用這樣服侍我」,印度女性說:「我已經習慣這麼做了」,高登說:「可是我不習慣」,這段對話顯示出英國人和印度人對於彼此定位的不同觀點和解讀,高登迥異於一般囂張跋扈的英國軍官,而印度女性卻不自覺的陷入兩者關係的刻板印象之中,對於人道主義所保持的希望,已經漸漸遠離了,這邊就可以看出當時印度人所處的困境。
另外這部片以印度歌唱團所唱出的歌詞,來作為本片相當風格化的旁白敘述,將角色的處境用唱歌的方式來詮釋出來,格外有一番風情,就像《愛無止盡》(Gegen die Wand, 2004)裡面,導演也是用樂團和主唱的畫面穿插著片中情節,來暗示著角色的心靈層面,片中依然有印度電影中慣用的歌舞場面,不過出現在這種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電影中,卻絲毫不突兀,反而透過歌舞的形式,巧妙傳達出角色的心靈層面,這點筆者就覺得歌舞的地方用的相當貼切自然,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事蹟:
羅卡諾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得獎事蹟:
羅卡諾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